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特色服务
专家介绍
就医指南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
  • 医院概况
  • |
  • 新闻动态
  • |
  • 医疗信息
  • |
  • 科研教学
  • 健康教育
  • 门诊时间

  • 预约挂号

  • 就诊指南

  • 科室导航

  • 医院导航

欢迎访问营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今天是
栏目导航
疾病预防 营养保健 科普宣传 儿童保健 妇女保健
您现在的位置:营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健康教育 > 疾病预防 >
学校常见传染及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
时间:2020-05-22 点击:次

学校常见传染及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3、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5、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和产道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高发年龄。潜伏期为2~3日。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C群流脑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

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

7、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谈中带血。部分患都无明显病征。

(二)消化系统传染病

1、细菌性痢疾

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我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副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10~14天。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壮,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现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甲型肝炎以“粪_____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30日。

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4、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霍乱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5日不等,通常为2~3日。

夏秋季为霍乱流行季节,沿海地区流行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衷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三)虫媒与动物传播疾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人畜共患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12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

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至21天,一般10至14天。

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2、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猫、狠等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

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沾污感染。

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偶尔短至10天或长至数年。

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3、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高度流行区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域的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潜伏期通常为12至30日。

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其次为温带。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不受季节限制。

主要临床表现: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至2小时,同时体温迅速上升,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发热2至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1至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律,发作数次后呈周期性发作,以上症状循环出现。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及肌肉疼痛。间日疟和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可有脑型疟疾,期病死率高。

4、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脾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源是被血吸虫感染的人、家畜。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患血吸虫病是因为皮肤粘膜接触疫水而被感染。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应避免在有钉螺的水域游泳和戏水。

人对吸血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人省份,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皮肤过敏表现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慢性期可出现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症,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

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日。

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2、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

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握手,也可能过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间接传染。

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毫米,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红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主办单位:营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地址:营山县绥安大道62号 联系电话:0817-8221314
备案号:蜀ICP备13003297号-4 川公网安备51132202000159